嗨,
我昨天看到了這篇貼文,她分享了 BBC 的文章《Why did our friends stop posting on social media》(為什麼我們的朋友不再發社群貼文了?),那一瞬間我就知道,我必須點進去看這篇文章。
讀完後,突然有種被看穿的感覺。
那種最近說不上來的疲倦感,那種對著螢幕滑啊滑卻越來越空虛的感覺,這陣子那股「說了也沒什麼用吧」的無奈,好像終於有了一個名字:零貼文時代(Posting Zero)。
BBC 訪談《紐約客》的 Kyle Chayka,他說近三分之一的使用者比去年更少發文,尤其是年輕的 Z 世代。我們逐漸覺得,在網路上分享生活這件事好像不再值得了。
我們漸漸不想再公開分享生活,動態裡朋友的生活照變少,取而代之的是品牌、網紅、以及演算法端上來的各種「節目」。
這畫面實在太熟悉了:社群不再像社交,從過去「現實社交的延伸」,慢慢變成了「內容平台」反而更像一台永不關機的電視。
我想,這就是我最近的感覺。
過去 Facebook 、 Instagram 都已經成為了一台不關機的電視,我們可能多少有點習慣,唯有 Threads 的出現,讓我們在初期稍微有一點「找回掌控權」的感覺,能真實地說話、互相理解。
可惜這種自由感沒撐多久,社群平台終究要成熟、終究要賺錢,勢必還是會往商業化的路走,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在 Threads 上,我越來越能感受到不適。
其實,我也常常在懷疑是不是我也被這股商業浪潮捲進去了?我也變成了我不喜歡的那種人了嗎?
於是我想測試看看,如果我暫時放下創作,這份不適會不會消失?
我這禮拜做了一個小實驗:剛好是去日本玩,先暫時把產出內容放一邊,我從內容生產者退回純消費者,我大概在 Threads 上消失七天。
短短七天而已,卻迅速上癮。
當觀眾其實很上癮:不需要構思、不用承擔、自動被餵內容,還覺得被理解。
可是上癮的代價,是我慢慢放掉主動選擇的能力,我發現自己不太需要動腦,或者更精確的說,是失去了主動選擇的能力。演算法推什麼,我就看什麼。就像 Chayka 說的,社群媒體正在變成「電視」。
其實這些社群平台的主要客戶是廣告商,不是我們。只要我們還在滑動,他們就能持續獲利。
現在也越來越多 AI 生成內容取代人類創作,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發現,Reels 也滑到一堆 Sora 假狗狗影片,Threads 滑到一堆賺人熱淚的假雞湯故事,現在動態變得更像「電腦生成」的內容流:無限多,但也越來越沒有意義。
showtools
How to spot Sora AI videos #bear #grandma #police #ai #viral This video was one of the first Sora 2 videos to go viral, and it benefits from awful quality and funny delivery.
♬ original sound - showtools
(附上一支影片教你怎麼辨別 AI Videos)
尤其是 AI 寫故事文這件事,我覺得正在把那些真正熟悉文字、在意情緒的人,一點一點逼到邊緣,我自己就是其中一個。
當大家都能輕易達到平均厲害時,且受到演算法的眷顧,真正的情緒、真正的故事,反而無處安放了,好像少了點精美的包裝就不會被看到了。
久了,我真的會分不清:字句後面站的是經驗過的人,還是生成出來的情緒模版?影片是真的有這件事情的發生,還是又是 AI 做出來賺人熱淚的影片。
說實話,在社群上使用 AI 沒有什麼不對,我自己也是重度使用者。身為創作者,我需要思考變現、需要建立個人品牌,AI 對我來說是經營社群的一個加速工具。
我只是一直在想,當共感能被複製、真實可以量產,被騙走眼淚、被偷走感動的故事就會越來越多,而我們每一次誤以為自己被理解,可能都在一次次失去對「被理解」這件事的信任。
倘若社群真的變成電視時,部分沒有靈魂、直出的 AI 內容,對我來說,就像是那些我根本不想看、卻一直出現在頻道裡沒有營養的節目。
理論上,演算法可以被訓練、可以自己調整。但問題是: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可以訓練演算法,更多人只是被動地接收。
就像我們的長輩坐在電視機前,被餵食著各種真假難辨的資訊,沒有選擇權,也不知道自己正在被餵養什麼。這不就是我們這一代正在面臨的問題嗎?
我們以為自己比上一代更聰明、更懂得使用科技。但當我們放棄思考、放棄主動選擇時,我們跟那些坐在電視機前的長輩有什麼不同?
只是換了一個螢幕罷了。
訪談中有一段話,我反覆讀了好幾次:「經過 2010 年代的公審文化與網路出糗事件後,人們學到了公開生活的代價。除非你想成為網紅,否則這筆『以隱私換曝光』的交易已不划算。」
這讓我想起《楚門的世界》。在那部電影裡,楚門的生活被觀察、被消費,他自己並不知情。
但現在的我們,都是自願的楚門。
我們把生活攤在網路上,期待這能換來更多粉絲、更高的社會階級、更多的金錢,甚至是「為自己工作」的自由,卻好像沒發現這筆交易從來就不對等。
這筆交易裡的代價:隱私、焦慮、自我消耗,好像沒有人真的算過。
我們的鏡頭藏在演算法裡,藏在掌聲裡,同時被看見的,常常只是我們願意被喜歡的那一面,是我們包裝出來的那一面。
久而久之,甚至就連情緒都必須經過包裝,才能被理解。
在《楚門的世界》裡,他能發現鏡頭、打開那道門。
當然,我們也是可以走出那扇門的,我們都知道自己正在被看,卻大部分的人還是選擇繼續演,因為當你被看見之後,真的太難戒了。
也許正因為如此,身為創作者的我,反而更容易陷入一種矛盾。
當社群的整體生態越來越像電視,加上 Threads 的生態特性,我覺得創作者的社會責任變得比以前更重,也令人感到壓力大了些。
但這個也是要有意識到的創作者為主,那些故意製造爭議的創作者我不列入討論。
像是我,我多少有一點網感,我不是隨便放一段故事上去而已,我會先判斷「這段真實適不適合播」。哪些能說、哪些不能說、哪些可以示弱、哪些最好別動。雖然安全,卻常常失了厚度。
我發現這可能也是社群沉默的一個原因:因為沒有人想在被放大檢視的環境裡犯錯,尤其是 Threads,也沒有人想把珍貴的經歷交給一個可能誤讀、可能剪輯、可能被模板吞掉的場域。
所以寧願當觀眾,也不要再成為那個被看的人。
久而久之,發文變成少數人的工作,其他人只剩「看」的習慣。於是大家開始把社交搬回小圈圈、搬回私訊,讓對話回到安全的房間裡。
不過,這樣的社群,好像就失去了「社交」的意義了耶。
那接下來呢?
我們都知道社群會繼續往前跑,演算法會更聰明,內容會更像節目。可是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,那個能真實說話的地方,會不會就此消失?
如果整體趨勢真如 Chayka 所言,我們從公開廣場退到小房間,從「貼文」退到「訊息」,手機則越來越像電視,演算法負責排節目,AI 負責補內容,廣告系統負責變現...
我腦海裡的畫面是個數位客廳:可能有點像以前的信箱,也有點像深夜聊天室。像老派寫信那樣,你今天寄,我過幾天回,真實在延遲裡慢慢沉澱。
當共感可以被複製,我們就用時間去分辨;當真實被量產,我們就用關係去驗證。
我常想起《楚門的世界》的最後一幕:門就在那裡,出去之後沒有掌聲,只有陌生的安靜。也許我們不需要全部退出,只要學著在門口擺一張椅子。想進來的進來,想坐下的坐下,想說話的說話。
嗯,這篇文章也給了我一些靈感,我的「數位慢食部落」就想做這樣的客廳:想在這個什麼都太快的時代,重新找回那種還沒有手機時,人與人之間最真實的溫度。
雖然好像很難很理想化,但我還是想嘗試看看。
當社群不再社交,我們就自己把社交找回來。
再等等我吧,我正在規劃數位慢食部落的最終版本,期望找回以前沒有使用手機的我們忘記許久的那種,真實的連結。
期待下次和你聊天。
Tobie 偷偷
2025.10.14 上週去日本覺得自己真的是爛腳人,適合生活在台灣,我愛台灣。
每週寄信給一堆人,是我目前最喜歡的小儀式。
如果你覺得這些內容有幫助到你,也歡迎小額贊助我一杯咖啡!
💌 10/19 Threads x 電子報工作坊
很多人早就有內容、有受眾,只是還沒有把這些碎片「整理成一條能延續的線」。我們是可以把 Threads + 電子報這兩塊接起來的!Threads 讓人看見你,電子報能讓人記得你~
所以,我這週日會辦一個付費的線上工作坊,結合最熟悉的兩個地方:Threads 跟電子報。在 90 分鐘內,你會完成:選好電子報題目+建設好電子報+準備好第一封信,課後就能對外收名單。
我也不想收太多人,就想保持那種可以一起實作、真的完成的節奏,照顧好所有人~
如果你最近也想建立自己的信任空間,或只是想終於「寄出第一封信」,這個工作坊應該會是個剛剛好的開始。
一起把「共鳴」整理成「信任」吧!
想報名的記得到這裡挖寶,資訊欄有小小彩蛋可以更便!
P.S. 這次電子報嘗試放了一些圖片,看看會不會比較好閱讀,如果太硬看起來不像信的話也可以跟我說~
P.P.S 我以後都想把我的近期活動放這裡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定期來看看 XD(還以為是什麼公布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