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ofile

Tobie 偷偷

在這個 AI 世代,世界越來越快,但也越來越虛幻。不知道你還記得寫信的感覺嗎?不如讓我當你的筆友,每週二寫些真實給你吧!

Featured Post

用螢幕來「體驗」這個世界

嗨, 我一直想過一種「不用手機的慢生活」,但對我來說,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。 雖然應該是我手機中毒也很嚴重,加上我現在做的工作,就是教大家怎麼經營自媒體。對我來說,經營社群已經不是單純的興趣,好像變成了一個「產品」。(所以前陣子有點 emo,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) 所以,當有人來問我問題、當課程需要更新、當貼文需要回覆,我必須在線上。 我用內容養活自己,同時又被這個機制養成,反而滑手機,好像變成了一種「必須」。 我當然知道,有些人能同時做好自媒體經營和生活品質的平衡,只是現階段的我,老實說,還在找那個最佳狀態。 我不是沒試過數位排毒喔。 我真的很認真地,把所有 App 的通知全部關掉,所以我 IG、LINE 訊息都回得很慢。這樣的好處是,我的手機不會再一直響,也不會一亮螢幕就跳出一排訊息。 壞處是:我變得更好奇。因為沒有通知,我反而更頻繁地去開 App,看看有沒有人回我訊息,或是有沒有人按讚。 我甚至發現自己有時候只是無聊地打開通知欄,看一眼空空的畫面,再關掉。(這已經不是排毒,這是另類戒斷反應 XD)...

And in case I don't see ya, Good afternoon, Good evening, and Good night! :  r/wallpapers

嗨, 我昨天看到了這篇貼文,她分享了 BBC 的文章《Why did our friends stop posting on social media》(為什麼我們的朋友不再發社群貼文了?),那一瞬間我就知道,我必須點進去看這篇文章。 讀完後,突然有種被看穿的感覺。 那種最近說不上來的疲倦感,那種對著螢幕滑啊滑卻越來越空虛的感覺,這陣子那股「說了也沒什麼用吧」的無奈,好像終於有了一個名字:零貼文時代(Posting Zero)。 BBC 訪談《紐約客》的 Kyle Chayka,他說近三分之一的使用者比去年更少發文,尤其是年輕的 Z 世代。我們逐漸覺得,在網路上分享生活這件事好像不再值得了。 我們漸漸不想再公開分享生活,動態裡朋友的生活照變少,取而代之的是品牌、網紅、以及演算法端上來的各種「節目」。 這畫面實在太熟悉了:社群不再像社交,從過去「現實社交的延伸」,慢慢變成了「內容平台」反而更像一台永不關機的電視。 社群媒體已經不再「社交」,而是「消費內容」。 我想,這就是我最近的感覺。 過去 Facebook 、 Instagram...

嗨, 今天比較晚,因為中午跟人約聊比較晚 XD 想跟你分享,最近我在看一本書,名字超可愛,叫做《點子就是一直來》。 一開始我以為它就是一本教你怎麼找靈感的書,裡面應該會有一些方法論,告訴我怎麼觀察生活、怎麼記錄想法、怎麼保持源源不絕的創意。 結果翻開後才發現,它談的東西比「找點子」還要多得多,它甚至還會講創作者的焦慮、心態、動力,還有那些卡關時的低潮。 裡面甚至提到一個我很喜歡的提醒:如果你真的卡住了,就做一個「小禮物」送給你的讀者。我看到這句的時候超級震撼,因為我現在正在做的 Zine,本質上就是這樣的禮物,我好像對到了答案的感覺。(BTW,有預購的人,我下週會寄出~) 我一直都覺得自己算是有創意的人。應該是說,我就是那種腦袋很容易亂跑,想法常常跳到很遠的人。 朋友跟我聊天時,常常會聽到我突然拋出一個很奇怪的觀點,或者立刻把一個小事件連結到完全不同的東西,有人把這種東西叫做「靈感接龍」(英文說法是 idea stacking),就是一個想法疊在另一個想法上,像玩疊疊樂一樣。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以下這支影片:...

嗨, 昨天在電子報的直播裡,有人突然問我一句話:「你有沒有什麼電子報寫作心法?」我愣了一下,因為我沒想過原來有人會想知道這題。 說真的,我不是什麼寫作大師,也沒有經營百萬訂閱名單,更不是那種點開就成交的行銷大師。 我只是很單純的想寫信給你而已。 但也因為這樣,我想了一下,決定把這一年的電子報經營歷程,好好寫下來跟你分享。 必須老實說,我會開始寫電子報,是因為⋯⋯我想賺大錢 XDDD 當初我看到很多影片說有些人靠電子報年收幾百萬,剛裸辭的我就想說:「欸欸,是不是我也來寫一下,說不定我也能?」想賺錢應該算人之常情吧哈哈。 但其實,那時候我對「電子報」這三個字,印象是有點差的。我以前看到電子報都覺得很煩,都是促銷信,滿滿的垃圾信件味。 所以當時的我是有點矛盾的,一方面被「哇~好像很會賺」吸引,一方面又想:「啊這種東西我真的寫得下去嗎?」 不過,直到我開始追一些生活類型創作者的電子報,才有點整個改觀。他們寄來的信不推銷,還很好看,內容就像在跟你聊天,分享生活、講觀點,甚至會碎念自己的生活。 我突然意識到:欸?電子報原來也可以這麼像「一封信」? 這一刻讓我想到一段很久以前的記憶。...